永恆的建築詩人-王大閎

1918年出生於北京,因父親王寵惠職務的緣故王大閎曾短暫於上海與蘇州度過中學以前的成長階段。

1934年便遠赴瑞士栗子林中學念書,兩年後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念建築系。

1941年再到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並師從德國包浩斯創辦人葛羅培斯,與貝聿銘為同班同學。

王大閎引領了台灣現代建築運動,建築設計中融入傳統人文思想,帶有文化性及藝術性

這位台灣建築史上重要級的建築大師王大閎不僅設計過多座經典公共建築,更有許多極為精采的住宅作品,它們就靜靜地隱身在巷弄裡,等待著有心人的偶然奇遇。

【虹廬】代表著對抗都市喧囂的堡壘與傳統層進的垂直轉化。

「就虹廬叫門的方式,可以說保留了傳統社會人與人溝通直接的親切,不用對講機,透過漏空的鐵門與開向天井中的小窗,來客可以與家人直接對話,而開門電鈕就在小窗附近。虹廬的空間組織:從半戶外的樓梯層層而上,在平台面對小天井雨欄杆上的綠意,頗有將重門疊院垂直化的趣味。」

《永恆的建築詩人-王大閎》

現代主義泰斗-貝聿銘

19887月,巴黎羅浮宮拿破崙廣場上在爭議中升起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壯麗的景觀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沒有建築師比貝聿銘對過去50年的社會與政治景觀造成更難以磨滅的影響。他將外交手腕與設計的獨特,混合運用在甘迺迪家族、保羅.梅儂、密特朗、歐維茲、中國銀行等客戶身上。

羅浮宮依照吉薩(Giza)金字塔設計:

  • 節省空間
  • 透明金字塔可映照羅浮宮蜜色石塊
  • 高科技材料,古老形體,比羅浮宮古老同時也更新穎。

當時的市民輿論認為這是文化侵略、褻瀆拿破崙廣場,更毀壞都市景觀。

事實上早期的羅浮宮內部動線不佳,廣場白天為停車場,夜晚則為當時不被認同的同性戀族群聚集,草坪上則堆滿了垃圾。

當時貝聿銘運用社交手段,逐漸使得上至政府高層下至不滿的民眾所接受,在這座金字塔完工之後,外界所有的輿論也趨於平靜。

 

書中描述貝聿銘之特質:

  • 有禮但不妥協,迷人而又堅決,具說服力。
  • 帶有中國儒家涵養,接受西方現代教育。
  • 工程預算總因建築理念上的堅持而超支,又能透過社交手腕搞定預算問題
  • 貝聿銘的設計,細心關照都市與建築的紋理脈絡   

《現代主義泰斗-貝聿銘》

貝:「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維持十足的信心,你必須對自己說,如果我相信某件事是對的,就不必在乎我是誰。」

 

※本文部分資料引用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mel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